2025 – 08 – 09 QT 以西結書 15:1~8

以西結書 15:1~8
15:1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15:2 人子啊,葡萄樹比別樣樹有什麼強處?葡萄枝比眾樹枝有什麼好處?
15:3 可以從其中取木料來做工嗎?人可以拿來做釘子,掛東西在上面嗎?
15:4 看哪,人將他投在火中焚燒,火既燒了兩頭,中間也被燒了,還有益於做工嗎?
15:5 著完整的時候,尚且不可以用來做工,何況被火燒壞了,還能用來做工嗎?
15:6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眾樹以內的葡萄樹,我怎樣使它在火中當柴,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
15:7 我必向他們變臉;他們雖從火中出來,火卻要燒滅他們。我向他們變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15:8 我必使地土荒涼,因為他們行事干犯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結 15:6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怎樣將林中的葡萄樹,就是我用作燒柴的,投在火中;我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

3. 默想分享 (1)v1~5 在結15章中,上帝用了一個比喻 — 不結果子的葡萄樹,來象徵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居民,藉以徹底摧毀以色列百姓心中可能存留的任何民族自豪感或特權思想,並向他們解釋為何耶路撒冷註定要被毀滅。

v2~3 葡萄樹的價值、用途與優勢是什麼?上帝問了這一個問題:「葡萄樹比別樣樹有什麼強處?葡萄枝比眾樹枝有什麼好處?」(v2),好讓我們思考:「可以從其中取木料來做工嗎?人可以拿來做釘子,掛東西在上面嗎?」(v3)顯然,葡萄樹的強處,並不比其他樹強多少,就像:
一、葡萄樹的藤蔓質地鬆軟、扭曲、脆弱。
二、它完全不能像其他樹木的木材那樣,用來製作任何有價值的器具(「做甚麼工用」)。
三、它甚至脆弱到連做一根能掛東西的「釘子」都不夠格。

上帝的這段提問,背後隱含著一個至關重要的結論 — 「一棵葡萄樹的全部價值,都體現在它能否結出果子。」 如果它不結果子,那它就連最基本的木材功用都沒有,是「無用」的。不像香柏樹,即使不結果子,其木材本身依然極具價值。

v4~5 葡萄樹如果不結果子,不但在「活著」的時候沒有什麼用處:枝子連作釘子掛東西都不行。最後唯一的用途就是當作柴火:「已經拋在火中當作柴燒」,但就算是拿來柴燒,若是「火既燒了兩頭,中間也被燒了,還有何用呢?」帝再次反問:如果這根藤蔓在「完整」的時候就已經一無是處,那麼當它被火燒過、變得殘缺不全之後,豈不是更加徹底地無用了嗎?答案是肯定的。它唯一的剩餘價值—當柴燒—也因燃燒不完全而大打折扣。

(2)上帝用「葡萄樹結果子的比喻」來啟示: 一、耶路撒冷就是那葡萄樹:「我怎樣將林中的葡萄樹,就是我用作燒柴的,投在火中;我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v6)其實在舊約與新約聖經中,「葡萄樹」或「葡萄園」經常被用來當作是以色列的象徵(詩篇80:8~16、以賽亞書5:1~7……)以色列本應是上帝精心栽種的葡萄樹,為祂結出公義和信實的「果子」。

二、如同上帝創造葡萄樹的旨意,是要讓樹結出果子來;同樣地,上帝揀選與分別以色列成為祂榮耀的子民,也是為了要讓這群百姓結出「屬靈生命的果子」來。《活潑的生命》—「神原本期盼耶路撒冷能成為結果子的葡萄園,如同以賽亞書5章1到7節所說,結出公平與公義的果子,成為神所喜悅的百姓。然後他們卻選擇違背神的旨意,踐踏與神所立的約,因此神必與耶路撒冷為敵。」

三、對於不結果子的葡萄樹,其實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上帝稱他們:「因為他們行事干犯我」(v8)。不結果子的下場: (一)v6「眾樹以內的葡萄樹,我怎樣使它在火中當柴,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我必向他們變臉。」 因為這棵葡萄樹沒有結出應結的果子,所以它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今,它唯一的功用就是被丟進審判的「火」中當作燃料。這「火」明確指向即將來臨的巴比倫軍隊的毀滅。

(二)v7「我必向他們變臉;他們雖從火中出來,火卻要燒滅他們。」 這句話對應了那根「兩頭被燒,中間燻黑」的木頭。可能指: — 歷史層面: 在主前597年,已經有一批人(包括以西結)被擄去巴比倫,這相當於葡萄樹的「一頭」被燒了。但留在耶路撒冷(「中間」部分)的人不要心存僥倖,因為最終的、更徹底的審判之火,必會將他們吞滅。
— 屬靈層面:即使有人能僥倖逃脫一場災難,只要他們不悔改,終極的審判之火依然會臨到。

(三)v8「我必使地土荒涼」

v8「因為他們行事干犯我」,可譯為「因為他們做了背叛的事」(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上帝對耶路撒冷沒有活出生命的見證(結果子),當作是「干犯神、背叛神」,因此遭致神的審判。「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v7),透過這場無可避免的審判,上帝要讓以色列人認識到祂的公義、聖潔與權能。

4. 今天的回應 以下摘自網路解經資料:

一、上帝子民的價值在於「結果子」:這個比喻無情地剝去了以色列人基於血統或選民身份的驕傲。上帝揀選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比別的民族更強大或更有價值(他們如同脆弱的葡萄樹藤),而是為了讓他們為上帝結出美好的果子(公義、聖潔、信實)。如果失去了這個功用,他們就一文不值。這與新約中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的葡萄樹比喻遙相呼應。

二、不結果子的結局就是審判: 對於一棵不結果子的葡萄樹,唯一的結局就是被丟進火裡。同樣,對於一個不履行盟約、背信棄義的子民,審判是其必然的歸宿。上帝的恩典不是廉價的,它要求以結果子的生命來回應。

三、不存在中間地帶:這個比喻表明,在上帝眼中,事物要麼「有用」(結果子),要麼就「無用」(被焚燒)。不存在一個既不結果子又能安然無恙的中間狀態。這是一個對屬靈上不冷不熱、自欺欺人狀態的嚴厲警告。

四、徹底打破虛假安全感:當時的猶大人可能還認為,即使他們犯罪,但作為上帝的選民,他們總有一些內在價值能讓上帝手下留情。這個比喻則徹底粉碎了這種幻想,宣告他們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他們的功能性——即對上帝的忠誠。一旦失信,便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