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08 – 14 QT 以西結書 17:1~10

以西結書 17:1~10
17:1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17:2 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家出謎語,設比喻,
17:3 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大鷹,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來到利巴嫩,將香柏樹梢擰去,
17:4 就是折去香柏樹儘尖的嫩枝,叼到貿易之地,放在買賣城中;
17:5 又將以色列地的枝子栽於肥田裡,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樹,
17:6 就漸漸生長,成為蔓延矮小的葡萄樹。其枝轉向那鷹,其根在鷹以下,於是成了葡萄樹,生出枝子,發出小枝。
17:7 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這葡萄樹從栽種的畦中向這鷹彎過根來,發出枝子,好得他的澆灌。
17:8 這樹栽於肥田多水的旁邊,好生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葡萄樹。
17:9 你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這葡萄樹豈能發旺呢?鷹豈不拔出他的根來,芟除他的果子,使他枯乾,使他發的嫩葉都枯乾了麼?也不用大力和多民,就拔出他的根來。
17:10 葡萄樹雖然栽種,豈能發旺呢?一經東風,豈不全然枯乾麼?必在生長的畦中枯乾了。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結 17:9 你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這葡萄樹豈能發旺呢?鷹豈不拔出他的根來,芟除他的果子,使他枯乾,使他發的嫩葉都枯乾了麼?也不用大力和多民,就拔出他的根來。

3. 默想分享 (1)在聖經中,上帝或耶穌都十分善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化為「比喻」、「謎語」,來引導神的兒女們深入思考,進一步明白上帝對他們(或國家民族)的旨意。v1~6 上帝並沒有直接說教,而是要先知說一個「謎語、比喻」(v2),藉此來吸引百姓的興趣與注意,進而明白上帝的旨意。

第一隻大鷹(v3),指的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主要是形容極其威武、雄壯、榮華的鷹。在古代近東文化中,「鷹」常常是強大君王或帝國的象徵。 牠「來到利巴嫩,將香柏樹梢擰去」(v3), 又「折去香柏樹儘尖的嫩枝,叼到貿易之地,放在買賣城中。」(v4)利巴嫩以其高大的香柏樹聞名,在此處象徵猶大王國。香柏樹象徵大衛王朝的榮耀,香柏樹的樹梢、嫩枝,都是指—「猶大王約雅斤」。他如同嫩枝被折斷,比喻巴比倫王於主前597年擄去約雅斤王和猶大的社會精英(v12、王下24:12~15),被巴比倫王擄到「貿易之地,放在買賣城中」(v4),這都是指商業繁盛的—「巴比倫」。

v5「又將以色列地的枝子栽於肥田裡,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樹。」比喻巴比倫王扶持王西底家,取代約雅斤作王、與自己立約(v13),好讓猶大成為巴比倫與埃及之間的緩衝。因此,雖然巴比倫使猶大「低微不能自強」(v14),但如果西底家不圖謀背叛巴比倫,就可以「因守盟約得以存立」(v14)。

v6「漸漸生長,成為蔓延矮小的葡萄樹。其枝轉向那鷹,其根在鷹以下,於是成了葡萄樹,生出枝子,發出小枝。」比喻猶大成為巴比倫的藩屬國,政局逐漸穩定,但發展前途有限,必須仰賴人鼻息(v14)。「矮小、鋪開的葡萄樹」,這是個關鍵的對比,新的領袖不再是高聳的「香柏樹」,而是一棵需要依附、矮小匍匐的「葡萄樹」,象徵著西底家的王國是「附庸國」,地位卑微,必須依賴巴比倫。「枝子轉向那鷹,根也扎在鷹下」, 這棵葡萄樹被栽種的目的,是要它完全效忠於第一隻大鷹(巴比倫),它的生長和朝向都應該歸向那扶持它的主子。

(2)v7「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第二隻大鷹是比喻埃及法老。 「這葡萄樹從栽種的畦中向這鷹彎過根來,發出枝子,好得它的澆灌」(v7),比喻西底家投靠埃及,期盼從近鄰埃及獲得幫助(v15)、脫離遠方巴比倫的控制。
v7~8 指出那棵栽種而成葡萄樹(猶大),背叛了起初扶持它的大鷹(巴比倫),卻偷偷地將它的「根」和「枝子」轉向了第二隻鷹(埃及),期望從那裡得到「澆灌」(指軍事援助和政治支持),企圖脫離巴比倫的掌控。這正是寓言所指的西底家背叛他與巴比倫的盟約,轉而向埃及求助的行為。
v8「這樹栽於肥田多水的旁邊,好生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葡萄樹。」上帝在此插了一句旁白,點出了這棵葡萄樹的愚蠢。它原本就被栽在「肥田多水的旁邊」,第一隻鷹已經給了它生存和結果所需的一切。它的背叛並非出於生存的必需,而是出於不忠和野心。

v9「主耶和華如此說:這葡萄樹豈能發旺呢?鷹豈不拔出他的根來,芟除他的果子,使他枯乾,使他發的嫩葉都枯乾了麼?也不用大力和多民,就拔出他的根來。」上帝以反問的形式,宣告了審判的必然性。第一隻鷹(巴比倫)豈會容忍這樣的背叛?它必然會回來,將這棵葡萄樹連根拔起,使其徹底枯萎。拔掉這棵脆弱的葡萄樹,並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果然後來的歷史,猶大的背叛惹怒了巴比倫,最終導致耶路撒冷遭受圍攻與毀滅。

v10 「葡萄樹雖然栽種,豈能發旺呢?一經東風,豈不全然枯乾麼?必在生長的畦中枯乾了。」「東風」在巴勒斯坦地區是來自東邊沙漠的、炎熱乾燥的焚風,是植物的殺手。在這裡,東風象徵著來自上帝的、毀滅性的審判。這場審判將會藉著巴比倫(位於東方)的軍隊來執行,其結果將是徹底的毀滅。葡萄樹將在它原本生長的、充滿恩典的土地上「全然枯乾」。

4. 今天的回應 這個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政治寓言,旨在揭示猶大王國當時所面臨的政治困境以及其領袖所做的愚蠢抉擇。其實透過聖靈啟示的聖經,讓我們從「屬靈的眼光」來看人類歷史,使我們得知上帝才是整個人類歷史背後的主宰與大君王。整個故事中,兩隻大鷹和葡萄樹的命運,最終都由上帝所掌控。是祂允許第一隻鷹的行動,也是祂藉著「東風」來施行最終的審判。地上的列國君王,都只是祂宏大計劃中的棋子。上帝早就藉由先知(如耶利米)來啟示上帝在百姓身上的計畫—透過巴比倫來煉淨管教他們,無奈人「自作聰明」,不肯聽神的話,非要自討苦吃,不得善終。聽神的話而順服,永遠是聖經最重要的核心主題,也是我們每位基督徒時刻都需要儆醒操練的屬靈功課。